top of page

園山 | Yuanshan

城市邊緣的地景樂園 | Perception of the City Boundary,Landscape Park

設計者:吳立緯 | Li-Wei Wu           指導老師:吳聲明 | Sheng-Ming Wu

園山| Landscape Park - 吳立緯 | Li Wei Wu
園山| Landscape Park - 吳立緯 | Li Wei Wu
園山| Landscape Park - 吳立緯 | Li Wei Wu
園山| Landscape Park - 吳立緯 | Li Wei Wu
園山| Landscape Park - 吳立緯 | Li Wei Wu
園山| Landscape Park - 吳立緯 | Li Wei Wu
園山| Landscape Park - 吳立緯 | Li Wei Wu

"若用一句話來表達對未來的恐懼,那便是,無聊" - J.G.Ballard
 

他在1970年代的小說-水泥島,正是描述現今的狀態,多層高速公路立體串聯的景象,中間宛如孤島般的存在,人類被自己困在此處無法逃脫。
 

人們在面對大自然的侵襲或是交通效益上的考量,則是採取大量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來覆蓋我們的土地,卻也同時隔絕了自然環境與空間的連續紋理景觀。基地位於台北劍潭山與圓山的交接處,現今也淪為交通結點的跳板,四層交錯的橋體橫跨此處,形成一道無形的牆,曾經是充滿娛樂的、遊戲的開􁏿空間,如今一個個的娛樂設施沒落,甚至消失,轉變成現在扁平的商業的開放空間。面對現在台北大量的基礎設施的態度,我認為環境需要一個新的整合想像,去突破現在隔絕的狀態,重新思考都市的開􁏿空間從人工到自然的關係,去定義與利用這些基礎設施下所形成大量的副產物空間。
 

開始思考橋的本質,本身不再只是連結路徑的過程,而是活動發生的中心,空間上本身就是讓人感知與我們一牆之隔的自然環境,並利用結構系統捕捉了原本我們無法想像的都市立體虛空間,而透過自然重力所形成的拋物線樓板,開始引發人們的動態活動,或是去接觸不
同高程的都市虛空間,如同藝術家Christo and Jeanne-Claude對於人工與自然關係的處理,讓建築體本身就是一件地景藝術的介入,空間本身就是一種引導、揭示與整合環境的作用。

 

我以還存有人的活動的北美館作為串連的節點,開始向外延伸與擴張,在第一階段是與基地既有的基礎設施結合為新的結構體並延伸,第二階段開始延伸面去連結河岸兩端,去整合都市虛空間中不同的高層關係並置入機能空間的想像,並利用了結構系統與曲線樓板的模組關係,在屋面系統佈入水線,水體開始以自由重力的原理流串整個空間中,支應了機能空間的用水以及自然植栽的生長澆灌需求,而透過搭配三種不同的軟性的介面,依序為較硬質的鋼索、繃緊的薄膜、隨風飄動的布幔,形成不同層次的柔性空間界定與保持空間的連續性。
 

這是一個主要以步行來經驗圓山的方式,也因為豐富的空間層次與環境所創造的各種動態能量,讓人能夠感受到城市的各種活力來源,人的流動、河水流動、高速的車流與飛機等等。

bottom of page